红色文化,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正是红色文化的代代延续,才使得我们民族拥有稳如山的精神底气,挺起打不垮的精神脊梁。传承红色文化,涌现出很多先进组织和个人。本期视点,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红色火炬,他们矢志传递
红色文化,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正是红色文化的代代延续,才使得我们民族拥有稳如山的精神底气,挺起打不垮的精神脊梁。传承红色文化,涌现出很多先进组织和个人。本期视点,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赣南师范大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活动——
创建“红色班级”,做苏区精神传人
■李史萍 刘宗炎
今年7月,“红色班级”学生来到孙观发老人家,听他讲述革命故事。梁珈瑜摄
红色赣南,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赣南师范大学秉承“立足红土地办学、以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实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近两年,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我们学校参观,了解我们的红色文化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红色文化学院院长郭新春介绍,2010年起,学校持续开展“红色班级”命名和建设活动,目前以红色根据地命名的班级有“于都班”“瑞金班”“兴国班”等15个。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红色班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红色专题讨论、红色情景模拟、红色故事讲演等。与此同时,每逢七一、八一和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机,“红色班级”都会组织学生到赣南红色旧址、养老院、偏远山村小学等,宣讲红色故事、学习革命传统。
该校学工处处长魏美春向笔者介绍,为了保证师资力量,赣南师范大学组建了两支队伍:一支是由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等组成的校内力量;一支是由专家学者、革命前辈后代组成的校外力量。
“他是帕米尔高原的一股暖流,暖了孩子们的心。”新疆阿克陶县恰尔隆乡村民谈起乡政府干部曹永祺,赞不绝口。2012年,毕业于赣南师范大学的曹永祺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新疆克州阿合奇县,3年服务期满后,他又来到阿克陶县恰尔隆乡,选择继续为建设新疆作贡献。之后,曹永祺组建了新疆驿站志愿服务团队,带领团队志愿者将爱心物资送到了全疆100余所乡村小学3万多名乡村孩子手中。曹永祺说:“在赣师大的4年,是我精神上受到感染触动的4年,红土地上的革命故事塑造了我的思想和人格。扎根西部,是我不悔的选择。”
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上,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代代赣师大学子在苏区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岗位上用一份份喜人工作成绩单,彰显了“红色文化特质”磁场带来的强大效应。
吉林省通化市红色文化传承协会挖掘红色历史——
把红色记忆融入城市名片
■肖 锐 中国国防报记者 屈雷宇
2017年9月,在通化市红色文化传承协会成立大会上,会员合影留念。胡堂林摄
抗日战争时期,吉林省通化市曾经涌现出众多英雄儿女奋勇抗战的故事。如今,硝烟远去,当年留下的革命文物和战争遗迹成为山城宝贵的红色印记。一代代通化人用自己的方式为传承红色文化贡献力量,这其中,不乏一些民间社会团体的身影。
通化市红色文化传承协会是近几年传承红色文化成果比较多的社会组织之一。协会负责人孙立霞介绍,丰富的红色资源是通化一张亮丽的名片,协会旨在挖掘当地红色历史、采集抗战老兵故事,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砥砺前行的正能量。2017年成立以来,协会发展团体会员单位6个,建立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3个,开展红色文化公益项目12个。
协会主要发起人之一的孙艳华介绍,早在2013年他们就有成立协会的想法,当时因为人员少,只组织了一些慰问老兵的活动。后来,随着队伍发展壮大,他们开始系统挖掘红色资源并整理成册,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宣传红色故事。为让一些没有从军经历的志愿者了解通化的红色历史,协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到烈士陵园扫墓、参观革命遗址。
“每次收集资料都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期间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孙艳华说。为了收集“白家堡子惨案”更多的细节,协会志愿者多次找到离休老干部于庆普及其夫人孙庆芝。孙立霞告诉笔者,孙庆芝的表姐是“白家堡子惨案”唯一的幸存者,通过孙庆芝的讲述,许多尘封79年的历史真相被重新揭开。
几年前,孙艳华在寻访中结识了老兵马守忠。马守忠1947年参军,曾参加多次战役、屡获战功。令孙艳华没想到的是,记录完马守忠的故事后,后者提出一个让她意外又感动的请求:能不能让我加入协会,跟你们一起到社会上宣讲红色故事。2017年,马守忠身体每况愈下,但仍坚持为红色资源挖掘奉献余热,直到去世前仍挂念宣讲的事情。孙艳华说:“一次次寻访坚定着我们的信念,一定要尽己所能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红色文化传承协会已将采访到的抗战故事、亲历者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口述整理成文章,编印出版了《军旗的荣光》《军旗记忆》等4部书籍,在当地报刊开设专栏发表红色故事90余篇。虽然“远去了鼓角争鸣”,但先烈们“为祖国河山抛头颅洒热血的画面”清晰可见,依然令人肃然起敬。在不断挖掘、宣传和学习红色历史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协会。目前,协会志愿者已有200余人。
老兵白卫星发起“贺兰军魂百县行”活动——
走访百县只为记录老兵影像
■何 红 滕建国
2019年5月下旬,“贺兰军魂百县行”活动到达四川省平武县,贺兰山老兵参加活动后,合影留念。白卫星摄
“虽然只在贺兰山当了4年兵,但我从没忘记自己是一名贺兰山老兵,传承‘贺兰山精神’是我们每一名贺兰山老兵的使命和心愿。”11月15日,老兵白卫星更新了微信公众号“贺兰军魂”,看着留言区的暖心回复,他这样说道。
在宁夏,白卫星颇有名气。他创办微信公众号撰写老兵故事,发起“贺兰军魂百县行”活动,带动老兵身体力行传承红色基因、传承贺兰山精神。白卫星老家在山西省太谷县,20世纪80年代入伍来到贺兰山。自此,“既然当了兵,就要做贺兰山精神传人”成为他践行的信念。1990年,白卫星退役,但他的心始终不曾远离贺兰山。2017年,在媒体任职的白卫星感受到新媒体的传播力度,开办了“贺兰军魂”的微信公众号,主要发布一些贺兰山退役老兵回忆的故事、战友近况等讯息。没想到公众号越办越精彩,粉丝越来越多,成为贺兰山老兵的精神栖息地,后台经常收到“催更”留言。
今年年初,在石嘴山军分区支持下,白卫星发起了“贺兰军魂百县行”活动,走访全国各地挖掘和收集红色文化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贺兰山老兵的事迹。“这是一个庞大的团队,到哪里都有人加入进来。”白卫星告诉笔者,每走访一个地方,都会得到当地老兵的支持和响应。甘肃省老兵郭林泉义务驾车,行程千余公里相伴;为方便记录,老兵白忠、顾晓华、张锦华等人捐款购买摄像机,参与拍摄。老兵们有个朴素的愿望:希望看到贺兰山老兵的故事以影像资料的形式流传于世。
白卫星随身携带一面1.6米×2.4米的红旗,每到一处,老兵们都会在红旗上签名。有网友在写给“贺兰军魂百县行”的诗歌中将这面旗帜比喻为“流动的火焰”。截至目前,白卫星已走访77个县,按照计划接下来还有150个县(区)要走访。目前,收集到包括入伍通知书、立功喜报、老报纸等200余物件;扫描存留反映当年训练、学习、工作等老照片6000余张;整理鲜为人知的从军故事200多个,这些故事中既有反映早年贺兰山营区趣事的,也有讲述经受战火纷飞战事的……
白卫星有更大的野心——筹建“贺兰精神之家”。在他的畅想中,这个“家”集贺兰山军事历史文化、老兵回忆录、影像资料、史物等为一体,让贺兰精神传承有场地,弘扬有实物,是贺兰山老兵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