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遥远的雪山下,“幸福驿站”不遥远

作者: 来源:东方头条2019-11-24 00:12:18 我要评论(0)

甘巴拉,海拔5374米;色季拉,海拔5134米;达玛拉,海拔5030米……

“拉”,藏语意为“山”。

在遥远的雪域,海拔高度不仅是一个数字,还意味着使命的高度。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冰峰之巅都有雷达兵在守望,祖国的天空因而云轻星璨。

据科学测算,地球上高于海拔4500米的地区,属于人类无法生存的“生命禁区”。50多年来,一代代热血军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开出绚丽的精神之花。

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发展,高原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在距离阵地较近、海拔较低的地区,一座座雷达站休整点相继建起,“阵地不变,人员轮换”的值勤模式成为高原雷达兵“新潮”的戍边方式。

从最初只具备“种菜”“休养”功能,到如今的“大后方”“加油站”,雷达站休整点不断升级,雷达兵在这恢复体能、强化训练、与妻儿团圆有了一个个“驿站”。

这里是“出发地”,也是“落脚点”。这里是记录幸福的地方,也是高原雷达兵温暖的“家”。

清晨,青藏高原凛冽的风,拉开了沉睡的夜幕。

在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一座座极地之巅的雷达阵地上,顽强旋转的“千里眼”早已刺破晨雾。

雪山下,一个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的休整点,也展开了火热的工作生活图卷。

“如何让官兵不再终年伴雪山,如何最大限度降低高原反应对官兵身心健康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这些休整点在海拔较低的邻近县市相继建起。

“可别小看休整点的海拔高度,比阵地低了约千余米。”某站四级军士长、卫生员沈平平描述了几个细节——在海拔4900米的阵地上值班,夜深人静时,他能听到自己的心脏“砰砰”的跳动声;上山一段时间,他的指甲凹陷,出现横纹竖纹。下山休整一段时间,指甲才慢慢恢复光滑……

一位“老西藏”对休整点的概括无比生动:恢复身体的“休养地”、生活保障的“好后方”、强化训练的“加油站”、拓宽视野的“好课堂”。

“国家快速发展,我们的戍边环境不断改善。对身心健康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顾虑,生活上吃的苦也少了,我们更应全身心戍边卫国,不负青春韶华。”

这段朴实的话语,出自一名坚守极地20余载的雷达老兵,也是一代代高原雷达兵守望蓝天的心灵告白。

高原高,阵地险,回到“家”中心里暖

“咱们从‘鸳鸯楼’开始看吧。”

刚抵达甘巴拉雷达站休整点,一级军士长、雷达技师王胜全,便兴奋地带着记者参观营院。

两天前,这名坚守甘巴拉25年的“兵王”,刚从5374米的阵地参加装备移装任务后下山。

坐落在海拔3600余米县城的甘巴拉雷达站休整点,是2011年搬迁至此的第二代新型营院,与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的云端阵地相比,有着云壤之别的“生命体验”。

“幸福苑”“安心苑”“馨语苑”……来到临时来队家属楼,单元门上的题字、楼前碧绿的葡萄藤,让人心里暖暖的。

走进上士杨竞博的“鸳鸯房”,电器家具俱全,从四川南充来探亲的妻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正倚靠在客厅沙发上,收看动画片。

山上是“四季穿棉袄”的阵地,山下是温馨甜美的驿站小家,这是多么美妙的团聚。老边防说,因环境和条件限制,高原官兵大都与妻儿分居两地。休整点刚建起,各雷达站开辟出数间家属来队房,大家轮流实现了团聚。

紧接着,上级推动的边防雷达站营房专项综合治理展开。上级党委拨出“鸳鸯房”建设专款,设计方案更是融入了“适合家庭生活”的温馨细节,后来一些休整点又将“鸳鸯房”扩建为“鸳鸯楼”。

“去我们的‘百草园’看看吧。”走出“鸳鸯楼”,不远处的蔬菜大棚里,蒜苗、辣椒等近10种蔬菜如士兵般整齐伫立,摘一颗红玛瑙般晶莹的圣女果尝尝,汁甜瓤沙。

辣椒和圣女果苗,是王胜全探家后背回来的:“刚上来那天,有些高原反应,因为怕苗放一夜打蔫儿,我边吸氧边带着战士们种。”

在甘巴拉驻守20多年,对这位将青春岁月留给雪域的老兵来说,这里的一物一景、一草一木,都印在他心里。

“刚搬迁到这个新休整点时,连队主官带着大家建温室、开垦菜地、凿开石块、垫土种桃林,如今眼前的营院,已是碧草青青、繁花盛开、瓜果飘香。”

塑胶球场、阳光棚营房……走进这个功能越来越齐备的休整点,让人已然忘记身处雪域高原——这是一代代高原官兵,倾注心血建设的家。

也许,只有亲历过阵地极端艰苦的人,才懂山下有个家多么重要。

甘巴拉第16任站长、雷达旅原旅长刘世国,在雪域坚守30余载,他见证了休整点的变迁:从木板夹羊毛做保暖墙的木板房,到土坯房、砖房,再到集工作、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阳光房……

“不断升级的休整点,是家一般的‘存在’,暖兵心,励斗志。”这位老边防连连感叹。

边境一线某雷达阵地与休整点海拔落差有1900余米。

记者登上海拔4900米的阵地,裹着棉大衣还感到“透心凉”。跟随指导员晏源清攀向最高点时,头痛、胸闷猛烈袭来。下山后驱车赶到60余公里外的休整点,所有不适才渐渐地消退……

这个1987年建设的老休整点,与2017年春天刚进驻的新休整点,都坐落在县城。随雷达站站长邵亚松一路探访,眼前的新旧之变,令人感怀。

两年前,战勤分队长、上士戴云松,作为业务尖子从甘巴拉“补充”到这儿,他对休整点的变化了如指掌“:老休整点自来水重金属超标,新休整点建起水塔,经检测水质达标;老休整点场地狭窄,打篮球稍一使劲,球就‘投没了’,新休整点宽敞现代,有百余件新营具‘安营扎寨’。”

“家属房以前只有4套,现在有20套呢。”爱笑的戴云松乐呵呵地聊着,露出两颗虎牙。

走进一个个休整点,冬日阳光洒满营区,官兵们的幸福写在脸上——

从阵地换班的官兵们,呼吸着氧含量更为充足的空气,调养锻炼身体,与妻儿牵手漫步,构成迷人的“风景线”;种植蔬果,饲养家禽,为阵地输送物资,架起连接阵地的保障“生命线”。

荒原雪岭,总是生长关爱。王胜全笑着说:“‘以兵为本’的温暖关爱,是雷达兵坚守雪域高原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原红,高原情,“变迁”更知担子重

坚守过4个雪域雷达站,雷达某旅技术保障队原工程师庄臻,还清晰地记得军校毕业分到海拔5030米某雷达站时的情景。

那是在2003年,当时的他是“文青”也是“球迷”,酷爱看《足球俱乐部》杂志。

那年国庆节第一次外出,从休整点坐车,颠簸了40余公里到了县城,可他只买回6至8月3期杂志。

小伙子伤心了……

连队的电视接收天线,是个直径2米的“锅盖”。遇上雪天,官兵必须每隔半小时便出门扫落天线上的雪,电视屏幕上才不至于“雪花飞舞”。

“如今可好了!手机4G信号开通,视频信息随时观看,雪域高原和世界绝对‘沟通无极限’。”当年的小伙儿不再年轻,却依然热血澎湃。庄臻狡黠一笑:“娱乐丰富了,生活也丰富了。”

70英寸彩电“占领”连队娱乐室一角,高清放映设备随时放映最新大片……一个个休整点的所见所闻,令人心情也跟着洒满阳光!

休整不是休闲,调整更要充电。

有的休整点组织“每日一评”,热议新闻焦点;有的设置“每月一课”,组织高科技知识学习;有的开展“每月一读”,围绕热点课题深钻细研……官兵们学习“热乎劲”十足。

“阵地上,高原反应让人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也逐年减退,休整点成了大家拓宽视野、提高素质的‘落脚点’。”某雷达站站长刘伟说。

走进休整点的学习室,投影仪、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借力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可以远程组织理论教育、隔空“面对面”授课成为现实——

在某休整点的“军营网吧”,官兵忙着下载学习资料和视频。

在另一休整点,上等兵、油机员余攀专注地从手机上摘抄《腾讯管理模式》。“退伍前抓紧时间储备知识,准备回家乡创业。”这位年轻的战士踌躇满志。

遇到上士、油机员武文时,他正全神贯注地钻研摄影技术。

去年8月,上级机关为各雷达站配发一万多元的摄影设备,武文没事便细细摆弄。“能练成一门技术,还能为战友留下军旅纪念。”他的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

阵地,镌刻着官兵们的使命担当;休整点,是他们铸魂追梦的精神家园。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官兵走出雷达站、走出休整点,全旅有29名战士考上军校,14名官兵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以上文凭。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归来。”一位即将启程入学的战士告诉记者,等他学有所成时一定再回到雷达站,回到这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高原蓝,高原美,山上山下磨利剑

相距500余公里的两个休整点,画面完全不“雷同”——

在某雷达站休整点,操纵录取班班长董国良带领操纵专业官兵,运用模拟训练系统展开保障训练;而指挥专业的官兵则运用仿真训练系统,进行装备使用训练。

在另一个边境雷达站休整点,数台电脑连通局域网,一场空情演练打响。操纵员、报务员、指令标记员一字排开,发现、录取、辨别、上传……

守高原的雷达兵不容易:氧气“吃不饱”,但阵地值班必须全力以赴。

“在休整点展开理论学习、模拟训练,官兵的操作技能得到锤炼。”该旅副旅长文影,坚守过3个海拔4900米以上雷达站,对高原训练模式如数家珍。

那年夏天,庄臻在海拔5134米的雷达阵地当技师。为了弄通兵器,他在阵地值班数月,加班加点研学,可记忆效果“非常一般”。换班下山一个月,他就把电路、信号流程摸得清清楚楚。

休整点是官兵突破自我的地方。“在休整点让官兵参与训练,提升能力,效果比在阵地更明显。”文影说。

由深圳某大学直招入伍的士官、某站操纵员劳家俊,就总结出一套“休整点技术提升秘籍”。阵地值班任务重。任务来了,劳家俊和战友在方舱一守就是一天,无暇精钻细研。“值班重要,掌握过硬值班本领更重要!”他把保障难题带回休整点钻研,上阵地后,再运用到空情保障中。

“装备更新换代,休整点的训练条件和方式也推陈出新。”

老兵们还记得,刚当兵时的训练场景——清晨,操纵员每人拿个标注着“方位距离”的自制纸板,现场“口报”。

2000年之后,模拟训练系统落户雷达站,不同专业官兵,利用有限的几台电脑轮流上机,设置复杂空情,针对性开展训练……10余年来,系统版本数次升级,各站配备的电脑越来越多,训练方式不断改进。

一个微风轻拂的晚上,某休整点学习室,座无虚席,一场“雷达伪装防护知识授课”正在进行。空军预警学院教授认真传授,官兵有的专注听讲,有的快速记录,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浮现出对实战知识的渴望。

数百公里外,某站雷达技师何义平的讲座也“开讲了”!如何挖掘装备功能?他结合自己的学习探索,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官兵传授心得……

“休整点也是训练场。”对于甘巴拉雷达站来说,休整点的意义是“双重”的。自2012年实现“远程异地控制”值勤模式后,休整点作为主控端,兼具值班和训练双重功能。

走进主控端指挥室,数据链地面站站长霍俊龙,正带领两名官兵核实上报空情。踏入雷达方舱,下士操纵员杨虎鹏与战友紧盯显示屏,监控飞行目标。另一旁的训练室里则是键盘声不绝,训练激战正酣。

“阵地值班人数减少,休整点应进一步明确定位、拓展功能。”去年,霍俊龙随部队走下高原,参加“红剑”演习,他的脑海中,装满了对雷达兵转型发展的时代感悟。

一首军歌,诉说了新时代高原雷达军人的幸福与自豪、使命与担当——

军旗下的我们是热爱和平的人;

军旗下的我们是建立功勋的人;

军旗下的我们用阳光擦拭着宝剑……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遥远 雪山 驿站 幸福

南方时尚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南方时尚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南方时尚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南方时尚网或将追究责任。

网友点评